查看原文
其他

这些孩子拥有最不幸的童年

维罗阳光
2024-10-01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山巅上的加图 Author 小西cicero
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 | 微信公众号“山巅上的加图”
ID l gh_98d892d3ecab
文 l 海边的西塞罗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


在向世界开战之前,他们已先向自己的孩子们开战了。


01


乍看上去,纳粹的“婴儿师”,似乎没有传说中那么骇人听闻。

1943年2月,东线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,希特勒在这场与斯大林的对赌中输干血本。遭受重大损失的纳粹德国,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兵源,去填充漫长的苏德战线。

在走投无路之际,纳粹的党卫军司令希姆莱向他的元首提议。将原来的最低征兵年龄18岁,降低为17岁;加入党卫军的身高条件,也由原来规定的1.78米,放宽为1.70米。这样的话,德国瞬间就可以获得一支“强大、坚定、而对您无比忠诚的生力军”。


希特勒也别无选择,虽然他其实怀疑这些孩子战力如何,但还是授意希姆莱先去做做看。

希姆莱于是组建了一支16到17岁之间“孩子兵”兵团。就这样,主要由希特勒青年团员组成的所谓“武装党卫军第12装甲师”就组建了 。

这支部队的主要特点就是年轻,军官平均年龄不到20岁,而士兵平均年龄只有1718岁,更甚者,到了后期,还招收1216岁的孩子。


“武装党卫军第12装甲师”外号叫婴儿师,原因是他们的制服标志是一个奶瓶。这个奶瓶是被刻意画上去的。据说是希特勒考虑到这些孩子尚未成年,还在长身体,特地指示希姆莱要给孩子们“保证营养”,保证他们每人每周都能喝到3.5公升的鲜牛奶。

在第三帝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,元首居然还不忘叮嘱让孩子们“茁壮成长”,这个事例当然被纳粹宣传机构拿来大加宣传,盛赞元首的慈爱和“圣心远虑”。

所以,与我们想象中纳粹偷偷摸摸的使用儿童兵不同,纳粹德国一度是把这件事拿来当做旗子打的。“婴儿师”名号就这么叫开了。

而在残酷的战场上,作为试点的“婴儿师”确实如希姆莱所言,表现出了对希特勒无比的狂热与忠诚。在铁血横飞的东线,一般德国国防军在承受三分之一的减员之后,就会基本丧失战斗力,党卫军则可以承受一半的战损,而“婴儿师”的孩子们,却往往会撑到最后一兵一卒被苏军消灭也拒不投降。


“婴儿师”作为试点搞了半年以后,希姆莱特地向希特勒汇报了这群娃娃兵的训练和作战情况:

“我的元首,这些孩子们表现出了对您更炽热的忠诚”他洋洋得意的说,“他们是比那些成年的军人更忠诚、更出色的战士。”。

而希特勒在看到这些战损数据后,居然也非常“欣慰”。他兴奋的说:“太好了,孩子们能比成年军人更英勇的作战,现在敌人要舔自己的伤口了!”


是的,培育对帝国更加“忠诚”而“英勇”的孩子,这是早在纳粹夺取德国权力之前,就筹谋已久的计划。


02


1922年,也既纳粹冲锋队成立的次年,后来成为“婴儿师”兵员基地的希特勒青年团就已经创立,当时名为阿道夫·希特勒少年冲锋队。

该组织以巴利亚州慕尼黑为基地,最初旨在为冲锋队招募预备队员。但1923年啤酒馆政变失败后,该组织被魏玛政府勒令解散。魏玛政府还因此立法,严禁再有人成立这种影响青少年思想倾向的组织。

但是由于魏玛共和国的软弱,1926年,该组织又换名重建,并正式更名为“希特勒青年团”。


1936年随着纳粹政权的巩固,希特勒正式发布命令, 将全德国一切男性青年、儿童运动,均纳入希特勒青年团旗下,在元首命令中,他写道:

… …全国所有青年组织必须在希特勒青年团的领导下行动。德国青年, 除了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外, 还必须… …通过希特勒青年团受到国家社会主义精神的体、智、德三方面的教育。


话说的非常漂亮,但实际上,希特勒青年团是一个全面套牢一切德国男青年行动的组织。在纳粹执政期内,希特勒青年团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制逐渐变成一个梯次明确、组织严密、结构严谨的纳粹组织。

在希特勒青年团名下又形成了学龄团员组织、少年队、正式团员组织、和准军事性分团等几个层次几乎全面“指导”了各个年龄段德国男青年的所有学习、生活与工作。


与之相对应的,纳粹还成立了名为“德意志女青年团”的组织。

与希特勒青年团相类似, 德意志女青年团也分为几个层次:少女队、正式团员, 包含了10-21岁的德国女青年。女孩子们在这个组织当中接受洗脑,被告知身为女性,她们的天职就是“成为民族社会主义世界观的载体,为同志和事业献身,为民族生育健康、优秀的后代。”


甚至,纳粹德国还会由国家出钱,组织青年团员与女青年团员进行“丰富多彩”的联谊活动。男孩和女孩们可以享受由国家掏腰包的露营、野餐、舞会以及约会。


当然,获得这种殊荣的前提条件是:你足够优秀,必须在团队考核中达标、表现突出、优异。


“我的整个童年生活都生活在希特勒阴影下,他几乎像上帝一样评判、主宰着我们这一代孩子的命运。”

——战后,德国著名作家西格弗里德·伦茨曾经如是回忆说。他就参加过希特勒青年团,甚至跟着同学们一起上过战场。

但幸亏他是“差生”,在丹麦前线逃跑,捡回了一条命,成为了大作家。


是的,在那个年代的德国,纳粹的这些团体几乎垄断了一个孩子,从儿童到青年时代所想要的一切:

从童年时的糖果、巧克力,到青年时代与异性交往的机会,再到走向社会时的工作岗位……

所有这一切,只要你接受纳粹的教育和评价标准,你就可以获得,反之你就会在同龄人中遭到孤立甚至歧视,成为大家都不耻的异类。

糖果、赞赏、荣誉、异性的青睐、工作的机会——纳粹掌控了这些孩子们想要的一切。

于是1933-1945年接受教育的这批德国青年,在二战中成为了比他们的父兄一辈更狂热的“希特勒青年战士”。


当“婴儿师”在东线体现出了惊人战力之后,纳粹很快将儿童兵的应用推广。

据统计,仅在1944-1945年,即纳粹临近覆灭的最后一年中,就有至少9.612-16岁的娃娃兵应征入伍,被纳粹送上了前线。

1945年柏林陷落前的最后一刻,还有至少5000名娃娃兵,手持简陋的“国民火箭筒”与苏联的钢铁洪流作战。



03


当然,在这个体系当中,也有人良心发现,他们试图挣扎过,比如柏林保卫战的指挥魏德林大将。

19453月组织奥得河防线时,发现元首向他“援军”的,居然是一群12-16岁的孩子!

在听过这些孩子代表 慷慨激昂的朗诵完“请战书”后,当着这群孩子的面,魏德林什么也没说,只是摆手让他们退下。但随后,魏德林抓起电话就跟希姆莱吵了起来:

您不能让这些孩子为了一场必输无疑的战役去送死!他们是我们国家最后的希望了,即便我们死了,也要把未来交给这些孩子!


希姆莱回头就将魏德林的这段发言,打小报告给了希特勒。希特勒气的要枪毙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,只是考虑到临阵换将更是自取灭亡,才不得不作罢。

但即便如此,儿童兵依然在他元首的命令下,在柏林战役中投入了厮杀。


柏林战役中曾有这样一幕:在战役的最后阶段,有一个堡垒被几名作战意志异常坚决的德国少年兵坚守着,苏军在屡攻不克后,决定用重武器清场。但就在此时,一个德国伤残军人走过来,他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,他跪着哭求苏联人放他进堡垒劝降,因为那个堡垒中有他年仅13岁的儿子。

苏军士兵心软了,给了个时限,让他去劝降。

这位父亲进入堡垒后,先是用训斥的语气,最后是哭求,求他的儿子和他一起回家,“够了,战争结束了”。

然而小男孩儿却坚持要在战场上,随党卫军进行最后决战,为希特勒战斗到底。其他孩子们的口气与这个小男孩儿的口气也如出一辙,大家嗤笑这位父亲是胆小鬼,羞的那个孩子无地自容。

几个孩子共同作出的回答是无比官方,“我们将为元首战斗到最后一息!”

最终,苏军不得不当着这位父亲的面,用重炮直射轰掉了这个碉堡,和里面的孩子。

谁会把孩子推向必死无疑的境地?只有疯子才会这样做!”指挥柏林战役的苏军朱可夫元帅,在听说了这个故事后这样说。

其实类似的少年兵为希特勒殉葬的故事,在同期还有很多。纳粹的“儿童兵”在同期西线对阵盟军时,也充当了“中坚”作用。

可能因为没有限期攻克柏林这个“KPI”考核,盟军军队对这些娃娃兵的下手相对轻一些。很多接受“教育”不坚定的孩子,会被美军手中的巧克力“诱骗”成了俘虏。


但也不能一概而论。比如加拿大远征军就曾曝出过,枪毙已经被俘纳粹娃娃兵的丑闻。

“可我们能怎么办?他们看起来像是孩子,实则是比成年纳粹更疯狂的杀人狂!他们屠杀了我们的战友!”——一位承认参与杀俘的加拿大士兵,在战后接受审判时如是说。

的确,与加军对线的纳粹“婴儿师”,曾先后用枪决、棍击、甚至车辆碾压的方式,屠杀过100多名加拿大战俘——即便纳粹末日将临,这些孩子在执行上级命令时,也没有成年军人顾虑和自我判断。

纳粹“婴儿师”的最后一任师长麦尔,是二战后为数不多的,被国际法庭判处死刑的,德军一线军事指挥官。因为国际社会对纳粹驱使孩子上战场充当炮灰的行为,感觉太毛骨悚然了,认为这也是屠杀——一个国家的成年人对自己孩子的屠杀。

可是麦尔后来被赦免了,旋即得到了释放。可是更多的调查发现,纳粹德国毒害他们的孩子,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长时间工程。这些孩子的灵魂,早在他们被送上战场前,就已经被腐蚀扭曲了。

在“第三帝国”向世界宣战之前,它对本国孩子们的战争早已打响。而与之相比,麦尔那个师长,只不过当了两个月,何况他在接任时,也才年仅32岁。

但获释后的麦尔用了整个后半生,去忏悔他那两个月带领孩子当炮灰的罪恶生涯:“我那些可怜的士兵,他们还没有学会生活,却已经理解了死亡!那么多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就被压碎。我泪流满面,我快发疯了!我开始憎恨战争,我憎恨他们教给我的一切!”


……

故事的结尾,让我们再放一张照片吧。

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323日,它非常特殊,因为它取自希特勒生前留下的最后一段影像。当天,希特勒在帝国总理府接见了正扛枪保卫他的希特勒青年团员们。

虽然一个月后他就在地堡中开枪自杀了,但此刻,他依然故作亲切的走到那些被他洗脑、宣誓为他“誓死效忠”的孩子们面前——“打起精神”,希特勒拍拍那个孩子稚嫩的脸说到,“帝国的未来,靠你们了!”

听,

那是一个恶魔对一群孩子最后的低语。

战争是残酷的。没有上过战场的人,很难懂得这种残酷。但雷马克、海明威、海勒却有这个资格。

他们都是世界大战的亲历者,也曾因年轻而对战争抱以无比热情。但是在被真实的战争毒打后,他们如梦初醒。

为了让更多的人从被蒙蔽的战争宣传里清醒,他们以最直观而又深刻的现场体验,写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反战作品:《西线无战事》《永别了,武器》《第二十二条军规》。 

海明威说:作家的工作就是揭露真相,他对真相的忠诚应该高于一切。他的创作都源于亲身经历,描写应比真实的事物更加真实。

所以对普通人来说,还是让战争二字有多远滚多远吧。而所有看过上述反战三书的人,大概都不会再轻言战争了。然而那些不读书的人,却难免一遍遍重蹈历史覆辙。

战争像是一场流行病,没有人想要生病——但又在一瞬间,那些“免疫力”低下的人又都被传染了。

运兵车内,挤满了兴高采烈的士兵,他们挥着手,唱着歌,确信会成为胜利者——他们中的大多数没能活着回来。

长期接受爱国宣传的欧美参战青年们,即使逃过了炮弹,也还是被战争摧毁了——没上战场的“热血人士”对战事侃侃而谈,战争灾难成为他们热血的口嗨佐料。

是谁挖的战争陷阱?为什么要把互不相识的人送到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?

大家都说应该恨英国人,可是自己明明没见过英国人,为什么那么恨英国人? 究竟是谁在向他们灌输仇恨?

任何觉得战争有意义,或者反战有意义的人,都可以读一读这三本书,它们是作者亲历苦难的良心书写。

雷马克写完《西线无战事》,上了纳粹黑名单,被迫离开德国。海明威战时受伤,从身上取出数百弹片,长期被噩梦折磨。谁又能说,海明威最后饮弹自尽,与此无关呢?

反战,不仅仅是反抗战争,更是对战争的反思。而反战三书长期稳居世界反战作品顶流,畅销几千万册。请长按下图识码,一键收藏下单。


愚蠢和疯狂来自人性,是世界永远都要面临的挑战。凡是忘掉过去的人,注定要重蹈覆辙。

为此,维罗阳光携手先知书店力荐《第三帝国的兴亡》全新增订版。这套书自出版以来,已在全世界畅销60年,累计销量近千万册,成为读者了解与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、纳粹德国、希特勒政权的首选之作。

作者威廉·夏伊勒,希特勒的采访者,目睹了纳粹德国兴起和衰亡的全过程,他被认为是“能将活着的证人与史实结为一体”的非凡史学家。

增订版不仅新增了200张珍贵历史照片、8张二战拉页地图,将历史场景全景式地真实展现。同时附录大事年表、纳粹德国政府架构、主要人物小传,还原狂野的历史真相!

葛剑雄《第三帝国的兴亡》这本书我看过不止一遍,这本书给我的震撼,我看成是我一生的转折点。

《纽约时报》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历史作品!

俞敏洪 我上大学读的第一本书,而且读了三遍。

这部书内容大胆,引进国内后曾仅“内部发行”。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购买收藏《第三帝国的兴亡》(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深度解析人类愚蠢的“塔奇曼作品集”) 。






不要靠谎言过日子
四个被文明征服的野蛮国家
人类的愚蠢和疯狂,一如既往
所有的战争宣传,都来自不上战场的人

原创不易,感谢有你!点个「在看」,不怕走散

请三观一致的读友,扫码加维罗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维罗阳光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